媒体报道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河南日报-大国重器背后的河南人 | 应急救援 “猎鹰”出击

更新时间:2022-01-29 关注:1477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尹江勇
  

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融合就是创新。立足消防救援痛点,专心致志做好一件事。  


——河南省猎鹰消防科技有限公司 首 席 科学家 张万民


平地而起,挂载专用灭火装置对超百米高楼进行干粉灭火,对高楼外墙进行高压液体控火;飞越湖泽,为受困人员抛投救援物资袋,为消防力量运输抢险救援器材……今年9月的首届全球智能应急救援装备大赛中,来自河南省猎鹰消防科技有限公司的无人机灭火抢险救援系列装备表现惊艳,成为打遍全场的“全能王”。


1


“我们研发的‘猎鹰’,不仅为破解高层建筑救火的世界难题提供了‘河南方案’,也率先为国家应急救援队伍提供了成套化的无人机综合装备。”11月18日,猎鹰消防科技 首 席科学家张万民接受采访时备感欣慰,这项成果让自己三十年消防生涯中的一大心愿得以实现。


张万民是原公安部火灾事故调查专家。“消防救援中存在的极大一个痛点,就是高层建筑灭火难,特别是百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室外空间的灭火技术手段尚属空白。”张万民举例,几年前伦敦格林菲尔公寓楼发生火灾,几台举高消防车喷射的高压水柱只能达到建筑的一半高度,电视中这无奈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2


“绝不能让这一痛点长期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2016年底张万民退役后,把全部精力专注于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大疆等消费无人机已经兴起,大载荷工业无人机刚刚露头。他到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调研,还与多家企业接洽消防灭火无人机的研制,结果却不如人意。


“因为很多企业是在无人机平台上加入自己的需求,而我们是带着消防救援的需求去研发无人机,由此形成的研发标准极为严苛。”张万民解释,“猎鹰”装备的设计完全从实战出发,与普通无人机相比“气质”迥然不同:


3


“猎鹰”从立项之初就是一套系统工程,不仅研发适应灭火救援作战和抢险救援作业需要的无人机平台,还将灭火装置、救援装置、承载运输车辆进行一体化集成和模块化设计。车上还有操控仓,可进行无人机超视距飞行,通过5G通讯与指挥中心远程实时联网,不仅时刻掌握飞行器动向,还可为培养飞手提供详尽的数据支持。


4


“猎鹰”的每一个数据都要经过实战综合测定来确定。比如,它的极限载荷需要100公斤以上,滞空时间需要2小时以上,携带的超细干粉储压罐可一次性扑灭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室内火灾,高压液体系留装置具有强大而稳定的喷射流量,同时应具有较强的抗后坐力性能和抗风能力,适用于所有的高层住宅楼和80%以上写字楼的初期火灾,飞行器的安全装置应当满足城市建筑群灭火和救援安全飞行和作业的需要。


这样的“硬核”需求,接洽过的企业做不了,张万民决定自己干,他联合另外两位创始人,于2017年正式创业。“说实话当时压力非常大,主要是对家人不好交待。已经退役的人,创业三年来没一分钱收入,还把自己的房子都抵押投入进去了。”张万民感慨地说。


5


幸运的是,从原公安部到现在的应急管理部,从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消防救援总队到郑州市、安阳市,都先后给予“猎鹰”强有力的项目、政策、场地、资金等支持。以项目为平台,“猎鹰”的无人机研发与河南三和航空工业有限公司合作,消防车改装找了中兵红箭郑州红宇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储压罐和上面的阀门,分别委托中船725所、中航工业导弹研究院设计生产,还与郑州大学、郑州机械研究所等开展了合作。


6


“‘猎鹰’出世,是将河南科技创新力量充分整合后的成果。”张万民告诉记者,目前,“猎鹰”装备正在进行消防产品技术鉴定证书的申办工作,“取得技术鉴定证书后,就可以正式作为消防装备进行广泛推广和列装,成为国家消防救援队伍进行灭火和抢险救援战斗的一件‘利器’。”


7